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260.html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422.html
刘姝威“盯上”乐视网 蓝田事件重现江湖?
一财网 黄思瑜 2015-06-18 22:40:00
十几年前因揭露蓝田造假走红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如今因炮轰乐视网(300104.SZ)再次走入公众的视野。
十几年前因揭露蓝田造假走红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如今因炮轰乐视网(300104.SZ)再次走入公众的视野。
刘姝威因6月17日在其微博中发表《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减持套现》一文,其中提及乐视网实际控制人贾跃亭减持套现,引发争议。刘姝威对此称,会认真分析研究,将在下周三(6月24日)发表关于乐视网的分析报告,其分析报告完全依据乐视网公布的定期报告和公告,不会依据其他内容。
在刘姝威看来,贾跃亭在3天之内连续两次合计减持约3524.03万股,套现金额合计约25亿元,意味着乐视网的持续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今年5月份,乐视网公告称,为缓解公司资金压力,贾跃亭拟在2015年5月29日~11月28日期间减持乐视网股票不超148049451股,将其所得全部免息借给公司作为营运资金使用,借款期限将不低于60个月。其中,贾跃亭在6月1日和6月3日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35240300股。
“乐视网确实现金流比较紧张。”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称,乐视网的布局大而全,很多项目都是新兴领域,在较短时间难以产生较多的利润,而又需要大量投入,目前该公司也在通过定增、银行贷款、股东减持等多种方式补充资金。
华泰证券亦称,乐视的发展过程中,现金流一直是其最大的制约与瓶颈,现阶段乐视生态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战略也获得普遍认同,当务之急是对资本的补充。乐视网目前主要从事基于整个网络视频行业的广告业务、终端业务、会员及发行业务以及其他业务,其中乐视超级电视、超级手机等受资本市场关注。
乐视网今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15年3月31日,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9538.28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8亿元,货币资金为7.03亿元,流动负债合计39.99亿元。另外,该公司2012年-2014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6.11%、58.58%、62.23%。
“这种公司现金流断了的话是特别危险的事情。”上述分析师强调。也正式为了避免这样的危险,乐视网大股东承诺减持将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公司最高达100亿元的资金反哺,同时该公司拟定增不超75.9亿元接棒。
与刘姝威看待减持不一样的观点是,有业内人士认为,2015年是互联网龙头借力资本夯实卡位的最佳窗口期,在这一关键性时点公司大股东按照公司资金需求节奏进行减持,且仍对整体乐视生态仍保持绝对控制力。“如果控股股东减持资金以及再融资资金顺利到位的话,可以支撑乐视网现有业务的顺利发展。”
但曾经凭借六百真言就击碎“蓝田神话”的刘姝威,决定研究乐视网还是引来了市场不少的关注。
“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财报应该都难以经得起严格推敲。”上述分析师认为,具体情况还待看刘姝威到时候发表的研究报告。
一位深耕乐视网的研究人员认为,刘姝威届时发表的分析报告应该不会影响乐视网的整体大格局,可能短期内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影响。
目前市场更大的期待还是在于6月24日刘姝威关于乐视网的分析报告。时间回溯到十几年前的2001年10月,她从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并发表一篇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市场和有关部门关注,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贷款,此后引发了轰动全国的“蓝田事件”。
商业世界需要“清洁师”
第一财经日报社论 2015-06-19 09:28:00
10多年前曾以轰动一时的“蓝田事件”而为人知的刘姝威,最近又为舆论所关注。这位中央财大的研究员近日发文称,须严控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减持套现。
10多年前曾以轰动一时的“蓝田事件”而为人知的刘姝威,最近又为舆论所关注。这位中央财大的研究员近日发文称,须严控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减持套现。其目标所指,是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
根据刘姝威的观察,贾跃亭在三天之内连续两次合计减持约3524万股(35240300股),套现金额合计约25亿元。刘姝威认为,这样的减持套现将对投资者造成很大的风险,需要有制度性的约束。她的建议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减持套现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公示期。这个公示及空出的时间,可供投资者做判断与选择。
刘姝威的此番表达,显然赢得了很多投资者的共鸣。这位曾经“感动中国”的财经人物,又一次在为投资者利益发言呐喊。这样的发言是有意义的,一如当年戳破蓝田神话的那篇600字短文。也许此次发言不会有当年那么大的影响力,但目标一致。这位表面柔婉的女性,依然在扮演商业世界“清洁师”的角色。
就在前不久,一位财经作家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资本肆意横行,监管严重空缺,那么多的可疑事件层出不穷,那么多的操纵行为令人发指”。这样的表述是尖锐的,直指问题的严重性。如此判断是否准确姑且不论,但资本市场、商业世界等利益场中,需要冷眼的旁观者和冷峻的监督者,却是无疑。
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商业世界、资本市场中的监督者与“清洁师”。在个体意识越来越成熟、对权利的捍卫越来越有力的社会环境里,人人皆为“清洁师”不算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然,在实践中,人群有分工,“清洁师”也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主要的监管、监督力量多来自于政府职能部门、新闻界以及学界观察者。
就在上周,本报曾发表社论称,健康“慢牛”有赖监管加码。在这个夹杂着贪婪与恐惧的利益场中,诸如各种谣言纷传、内幕交易禁而不止等老问题,仍在伤害着这个市场、伤害着投资者的利益。从监管部门的角度说,关键还在于完善制度、实践制度。如今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制度缺失,而在于有时执行还不够有力、不够坚决。
在政府机构之外,媒体应当是充当商业世界“清洁师”天然的力量,这是媒体公器的特征决定的。对于资本市场、商业世界而言,最有力的监督者来自财经媒体。在过去若干年里,财媒在监督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要承认,目前媒体在监督市场、监督商业世界方面,已经显示出某种尴尬和无力感。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如何让舆论公器保持对商业世界的锐利监督,这是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除了监管部门和媒体,还有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就是来自学界,来自独立的观察者。刘姝威即是这个群体的出色代表。这些监督者有学识支撑,并勇敢地凭借良心发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这些发言的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当年央视曾在颁奖词中,赞誉刘姝威是童话里那个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说真话并不容易,有时候甚至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利益场中的某些黑暗,真的是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
正如森林里不能缺少啄木鸟,商业世界中,也缺不了必要的监管者、监督者。监管、监督力量,对于维护市场的平衡与洁净,意义重大。商业世界需要“清洁师”,这是硬币的一面,在另一面,还要有鼓励“清洁师”生长的土壤与环境。